市中医医院开展糖尿病日宣传
其四,优近拓远,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布局调整。
11.城镇化规划应包含两大基本内容根据上述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任务和规划原则的阐述,未来的规划应围绕两大内容:一是根据一国生态文明和国土规划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约束条件,以确保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当然,滞后的改革还涉及土地管理、金融体制等,确实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的:21世纪世界上有两大历史性事件,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亚太经济。具体是立足于城镇社会和市民福利待遇的标准,瞄准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会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10.城镇化规划中的原则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制定一定的行动规划,等价于寻找确保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制度,这是非常必要的。(作者为国务院参事)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镇化 。
这一切决定了,要探索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与路径:第一,必然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具体从衡量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角度看,在中国当前,要提高城镇化率的真实水平,除统计上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之外,就其实质而言,而且在当前也是最难办的是,当农民离开农业和土地进城就业后,能否同样享受市民的公共服务与福利待遇,城市环境能否保持相对的宜居。上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强调转化企业经营机制,贯彻的也是两权分离的思路,主要是通过经营承包责任制实现。
我认为,国有企业经营范围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应该和可以研讨的问题。根据这个要求,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多维度的。这种模式在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过,在我国革命根据地也曾经实行过。1978年下半年,周叔莲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此后一直跟踪研究,提出了诸多创见。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是你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你也亲历和见证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历程。要在改革过程中始终重视企业管理,努力改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把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既然历经30余年改革的国有企业目前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那么,该如何确立并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周叔莲: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第四种,有经营权的企业模式。现在存在着对后两个维度改革目标不够重视甚至忽视的现象,应该注意纠正。这样的企业就类似一个车间,用产品分配来代替产品交换,对企业实行供给制的管理办法。
这种趋势是和改革以来一直强调的国有企业的法人资产权和整套法人制度相违背的,其风险和影响需要引起注意。而且,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我国现阶段更不能全盘取消。5.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再定位?记者:就世界范围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代理人偷懒、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又经历了一次飞跃。这种情况虽不合理,却是现实。
很多名义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也是貌是神非。三是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
四个阶段 五种模式记者:改革开放先后从农村和城市展开。8.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措施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不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就不可能迅速发展。苏联实行私有化引起的恶果,我国抓大放小过程中资产流失造成一批暴发户的教训,都不可忘记。这两项措施的实质是推进产权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试图以两权分离促进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进入实行两权分离阶段后,改革的思路是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相分离。
国有企业改革除了扩权让利外,还应包括哪些内容。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和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就谈不上社会主义。两权分离理论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财产权,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
由于国有企业占用了很多付费很少甚至不需要付费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贷款、特许经营权等,市场公平竞争阻力很大。2.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种,有简单再生产自主权的企业模式。
关于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怎样推进,当时有许多不同意见。迄今为止,周叔莲亦未曾中断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当时,有些同志认为,国营企业盈亏责任制或盈亏包干的办法比国营企业自负盈亏的办法更好。还有一种意见主张,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不是定位在国有企业本身,而是定位在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有效活力。
我认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这个理由不能成立。国有企业改革得与失记者:国有企业改革已历30余年,这场漫长的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你如何评价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衰?周叔莲:1998年,在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20年历程时,我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有以下10条:1.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
以上五种企业理论模式,反映了社会主义企业发展成为真正企业的过程。1977年下半年到1978年上半年,他参加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调查组到大庆油田调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大庆经验。4.把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结合起来。在城市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居于核心地位。
这种意见认为,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的资产应占55%-60%,相应的,其从业人员和产值的比重也应为50%-60%。这些条件包括国民经济结构的状况,国家经济领导机关的管理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同程度。
这种意见主张的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似乎是主张退回到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状况。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转变政府职能,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
国有资产的平台化不仅模糊了政企边界和企企边界,而且扭曲了资金配置体系,挤压了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还需重视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的国有资产出现所谓 平台化趋势,就是国有资产被流入到新成立的国有公司当中,这个国有公司的主要职能不是日常生产经营,而是所谓的资产经营或资本运作,包括利用流入的国有资产到资本市场融资或到银行借贷,并从事资金分配和股权管理等活动。